会员登录 |交易开户 |关于富远 |联系我们

金融衍生品“盛宴” 机构加快入席

金融衍生品“盛宴” 机构加快入席

 金融衍生品“盛宴” 机构加快入席

金融衍生品这场“盛宴”,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机构加快入席。

  券商积极迎接期权时代 

  券商作为最早一批获准参与金融期货的机构,在金融期货市场中一直担任着重要角色。近两年,随着各项制度的放开,券商参与现有的金融期货品种已享有相当的自由。当前,尽管券商普遍越来越重视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和运用,但由于对风控要求的严格和专业人才的匮乏,其持有衍生金融工具仍然以套利对冲或现货保值为主。

  自营业务方面,套保一直是券商入市以来主要基调。据一位券商内部工作人员透露,2014年下半年以来股市牛气冲天,公司对套保额度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对整体行情的乐观估计,这部分增量也较为有限。

  期货日报记者从多家券商处了解到,今年参与股指期货的券商资管产品有所增加,但很多以对冲为主要策略的资管产品在今年下半年涨势汹汹的市场行情中就有点跟不上节奏。“期指量化对冲策略资管产品的优点在于风险可控、收益稳定,但是在现阶段的股指大幅单边上涨行情中,就会很被动。”上述人士谈到产品收益时略显尴尬。

  去年一度被认为是期权元年,而最新消息显示ETF期权最早有望于本月面世,各大券商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软硬件方面都进行了相当大的投入。多家券商在年报中透露,对即将推出的ETF期权、个股期权和股指期权等做市和自营业务做了充分准备。“期权作为一种可以灵活运用的衍生品,跟现货标的有很好的对冲策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充足的准备,系统建设、制度、流程、人员全部配到位,希望业务出来之后能够在新的市场上占到一席之地。”华宝证券总裁刘加海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多家券商在场外衍生品业务方面热情高涨,新业务增长明显。中国证券业协会创新支持部负责人王爱宾在出席“申银万国2014量化投资论坛”时透露,证券公司参与场外衍生品业务规模2014年以来稳步增长,截至2014年6月底已突破2000亿元。目前在证券期货市场场外衍生品业务方面,有28家证券公司已在协会备案开展收益互换业务,15家证券公司已在协会备案开展场外期权业务。在银行间市场利率互换业务方面,有35家证券公司在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备案开展利率互换业务。

  银行、基金热情相拥

  随着混业和大资管时代的到来,在传统理财市场优势突出的银行,也积极寻求业务转型,渐渐把目光投向了衍生品、量化对冲领域。因其尚未深入涉足这一领域,各家银行都在寻求与外部机构合作发行产品。

  2014年银行和基金专户合作成为一大热门。“银行的资金优势,加上基金专户积累的通道优势,对发产品非常有利。”一位基金公司市场部工作人员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据了解,涉及衍生品的产品以结构化居多。银行资金一般是作为优先方参与,期望的年化收益基本在7%—9%之间,国有银行资金期望的收益相对较低,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金风险偏好高,期望的收益也相对高一些。

  专户在公募基金中是发衍生品相关产品的大头。“目前主要是对冲策略,股指和商品期货都可以灵活投资。2014年我们从零开始做,增量很大。主要与银行合作结构化产品,配资手段还是很依赖银行。”一家公募基金的专户负责人表示。

  当然,银行的合作对象不止于此,期货公司、券商、私募等机构也是合作对象,更有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已开始涉足主动管理型产品领域。

  2014年4月走入阳光的私募发展势如破竹,阳光私募产品发行数量也出现井喷。“私募阳光化之后,增长迅速,有些原来以个人形式参与的投资者通过这几年市场的培育都注册了公司,一方面以发产品的形式向市场推广,另一方面让专业公司提供风控、清算等服务,也是走大的一个必经之路。”上述人士表示。

  据了解,私募所发产品的优先级资金几乎都来自银行的理财资金或者是财富管理中心高净值客户的资金。某股份制银行人士介绍,对私募基金的合作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除了客户资产再配置的需求外,银行也是基于业务转型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前年公募基金开始发行设计对冲型策略的相关产品,但是由于公募基金的限制较多,运用空间不大,目前该策略还是主要运用于没有相关限制的专户产品。不过,有几家公司向记者表示已在推进相关产品。

  另外,目前虽然政策对于公募参与商品期货还未全面松绑,但已有基金公司在推进公募的商品ETF产品,希望率先破冰商品期货公募产品,进一步丰富基金公司的产品线,为国内普通投资人迈向“对冲投资”领域提供有效工具。

  信托盼望政策突破

  去年9月,建信期货揭牌,信托系期货公司再添新丁,信托公司参股的期货公司增至9家。但一直以来,信托公司参控股期货公司热情远比不上信托公司参控股银行、基金、证券公司的热情,且信托公司大多仅参股期货公司。究其原因,业内普遍认为可能与信托公司参与期货市场投资的限制有关。

  2011年7月份,银监会发布的《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业务指引》,明确了信托产品可以参与股指期货投资,但只能以套期保值和套利为目的进行股指期货交易,并对集合信托产品买入或卖出期指的套保资金比例加以限制。2012年2月,中金所出台的《套期保值与套利交易管理办法》明确证券信托产品可以同时申请套保和套利交易编码,才变相让证券信托产品突破套保仓位限制,做到风险完全对冲。但随后,信托参与金融期货的进度就被搁置下来,在股指期货投机、商品期货交易领域,信托公司至今仍无进展。

  去年下半年来火爆的A股行情,吸引大量资金借道信托入场。除了炙手可热的伞形信托,沉寂数年的信托公司股指期货产品也重出江湖,分羹短期套利。中海信托推出期现套利的结构化产品,推介称不足一个月预期收益率可达10%。

  事实上,在前几年A股低迷情况下,股指期货信托产品曾作为多家信托公司证券业务的创新产品之一,但始终难以成为主流。

  2011年11月,较为擅长阳光私募的华宝信托成为获得股指期货交易业务资格的首家信托公司。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外贸信托、华润信托、兴业信托、平安信托、中信信托、长安信托等8家信托公司相继获批该项业务资格。不过业内人士指出,部分获得业务资格的信托公司也只是象征性地试水几个产品,比起基金专户、券商资管这两大更为灵活的发行平台,信托公司并无明显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底的A股行情吸引了大量资金借道信托入场,股指期货产品数量有所增长。“由于政策规定信托公司不能做投机,基本都是对冲,但是这轮市场行情下,这个策略就不太行得通。”一家行业知名信托公司内部人士介绍,由于信托公司限制长时间没有取得突破,公司的产品大多投向权益类和利率类,股指对冲类的增长不明显。“未来我们还希望参与更多商品期货、利率互换类期权产品等,希望政策可以尽快松绑。”他表示。

  QFII和保险值得期待

  2014年9月中旬,证监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意见》,表示支持期货经营机构境外子公司开展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业务,并扩大QFII、RQFII参与期货及衍生品交易的范围。

  而在刚刚结束的两岸第二次证券及期货监管合作会议中,证监会主席肖钢也表示大陆方面将研究进一步降低QFII资格门槛,以及允许QFII投资大陆国债期货的有关问题。

  这一切可喜的变化,都似乎在酝酿着更大的突破。在新“国九条”带来的改革创新呈现空前力度的一派新气象中,在中国资本市场拥有不错口碑的QFII,进入国内期指市场越来越值得期待。

  而去年,保险行业也终于迎来一场来自顶层设计的“成人礼”——新“国十条”。其把保险业的发展由行业意愿上升到国家意志,并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布局之中,这样的正名释放出的正能量令刚刚经历低迷与阵痛的保险业一时间充满突破转型的希望。

  两年前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规定》,险资参与股指期货投资有章可循。只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保险业对其的运用屈指可数。不过,记者了解到,已有期货公司与保险公司接触,合作发产品正在推进之中。另外,伴随着国债期货的平稳运行,作为债券持有大户的保险公司有望获准入市通过期货市场避险。